close

在所謂「救世主」、「英雄」這類的電影類型中,根據一般傳奇故事以及好萊塢的編劇原則,它的模式可以歸納成下面這樣的一種公式:

正常世界—>冒險召喚(刺激性事件)—>拒絕召喚—>遇見導師—>越過第一道邊界—>考驗—>聯盟—>磨難(中間點,死亡和重生)—>報酬—>返回的路—>復活(高潮)—>結局。(參見C. Vogler & D. McKenna《編劇備忘錄》,焦志倩譯)

當然,並不是每一部電影或每一篇傳奇故事的敘事模式都會將這個公式裡面的元素全部涵括在內,也不一定會按照公式的順序進行,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元素必然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此外,它也可以提供了作者編寫,以及觀眾讀者理解故事時的參考架構。按照這個公式,我們便可以來檢視這部典型的「救世主」英雄式的電影是怎樣說故事的了。

首先,Jack(Tom Cruise飾)身為無人機的第49號修理技師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一段時間了,這是他處在「正常世界」的第一階段,儘管他的記憶被抹除,但他仍經常會做一些似乎是屬於過往的夢,並且他在湖邊也構築了自己的小小的桃花源,這個階段可以算是一種「冒險的召喚」,這些夢與平常的經歷已經逐漸「刺激」他的內心,讓他開始產生疑惑,而救了Julia(Olga Kurylenko飾)以及目睹無人機殺死人類之後,這一「刺激性事件」則讓第二階段完全完成。

之後,Jack被綁架,使他正式遇見具有「導師」性質的Beech(Morgan Freeman飾),Beech告訴了Jack事實的真相,原來所謂的「人類」其實是外星來的掠奪者(alien Scavs),而地球上的「掠奪者」才是真正浩劫餘生後的人類。Beech要求Jack協助摧毀太空站泰特(Tet)以結束人類與外星掠奪者的戰爭,Jack並沒有答應,這便進入了「拒絕召喚」的階段。但這個召喚已經在英雄的心裡產生了影響,於是到「輻射污染區」的歷程,便是英雄「躍出了第一道邊界」,之後,Victoria(Andrea Riseborough飾)的死可以視為一種「刺激性事件」,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考驗」,由此開始,Jack對泰特的懷疑可以說已經得到完全的確認,於是與Julia回到人類的藏身處,幫助Beech改裝無人機,就此英雄開始與人類「聯盟」。

要圓滿地完成任務當然不會是輕而易舉的,之間需要經過許多「磨難」的過程,因此有了無人機對人類基地的攻擊,還有準備用來摧毀泰特的無人機受損,人類的希望再一次只能放在救世主的身上:救世主「返回」到泰特,犧牲自己的(以及Beech的)生命拯救了人類。

作為好萊塢的娛樂片,英雄的死亡這樣的悲劇是很難被接受的,就算是「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裡的耶穌,大家都知道他三天之後會復活,因此,電影最後,雖然第49號的無人機修理技師Jack犧牲了,但由第52號的無人機修理技師Jack出場,英雄「復活」了,大家就都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人類戰勝了外星掠奪者,英雄也和他的妻女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檢視完這部電影的敘事模式之後,接著簡單來探討一下這個故事的主題。

一個好的小說,或者說一個講得好的故事,不論它是嚴肅作品還是屬於娛樂性質的,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個「主題」必須是可以用一個詞來點明的,這個主題在整個故事中並不會一直顯露出來,而是隱藏在故事裡的各個角落,等待讀者去發掘出來(有時,真正打動讀者觀眾的心的,正是這個隱而不顯的主題),之後,讀者便可以用一個句子來陳述整個故事的「主旨」。

當然,這個「主題」會隨著不同觀看者的主觀理解而不同,只要言之成理,據之有據就可以了。

在電影開始之初,男主角就提到了紐約給他一種家的感覺,即使他覺得他從沒有到過紐約,而即使當兩周後他必須回到人類的「新家」泰坦星(Titan)時,他心中想的卻是留在地球這個「舊家」;另外,喬裝成外星掠奪者的人類反抗軍,不也正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地球而奮鬥嗎?後來當Julia在看著湖濱小屋裡的畫時,也提到了對「家」的想望,而「奧德賽」號太空船的這個名字就更清楚地呼應了這個主題:奧德修斯歷盡千辛萬苦,不正是為了重返家園伊薩卡島(Ithaca)嗎?

然而,「奧德賽」這個返家的象徵卻不能成為誤將這部電影的主題當成是「返家」的證據,因為,首先,故事仍舊是在「家」——地球上發生的,其次,除了上面提到對「家」的回憶與想望之外,那首古羅馬詩的多次引用,以及劇情的呈現,也在在點明電影的主旨——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都要捍衛家園。

雖然電影中仍有許多細節沒有完全交代清楚或合理的解釋,但是作為一部好萊塢科幻片,它的娛樂效果,至少在聲光特效上,仍是十足的。

Oblivion

arrow
arrow

    kou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